气血津液辨证,就是运用脏腑学说有关气血津液的理论,分析气、血、液的病理变化,以辨证论治。气血津液的病证,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血、津液的亏虚不足,属于八纲辨证中虚证的范畴;一是气、血、津液的运行代谢障碍,属于八纲辨证的范畴。
一、气病的辨证。
百病皆生于气也《素问举痛论》,而肿瘤的形成和发展,大多与气的活动变化有关。
1、气虚证: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的表现,多见于肿瘤久病体虚、老年体弱者、营养不良者。其临床表现为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
2、气陷证:气陷证是以气虚升举无力为特征的证候,常由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可见于胃肠肿瘤及某些妇科肿瘤患者。除了上述气虚症状外,还会出现腹部坠胀、脱旺、子宫坠出等症状。
3、气滞证: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部位,或某一脏腑的气机阻滞,运转不畅所表现的证候,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毒内阻等症状引起。主要症状为闷胀、攻窜阵发、部位不固定或肿块时见时消等。
4、气逆证: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气向上而逆行所致的证候。肺、胃、肝胆之气上逆是肿瘤的常见症状。出现咳嗽、喘息、咯血等胃气上逆症状时,可以发现头痛、头晕、口苦、吞酸等症状,如肺气上逆的表现就是肺气上逆。
二、血病的辨证。
肿块大多有血病证候的表现,因其病因不同有寒热虚实之分。按其临床表现来看,卢般分为血虚、血痕证、血寒证等。
1、血虚证:血虚证是一种全身衰弱的性证,主要表现为血虚、脏腑百脉失养症。肿块形成血虚的原因很多,如肿瘤久病、脾胃虚弱、生化之源不足、肿瘤引起各种急慢性出血、肿瘤本身伤气耗血、肿瘤化疗、手术后等,都会出现血虚证。症状为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爪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女性月经少,色淡,经期后延或闭经,舌淡苔臼,脉细无力等。
2、血常规检查。血痕是指痕血内阻所致的一些症状。中医学认为,肿块(瘤体)多为痕血、毒邪内结,日久如石形成)。血痕是肿瘤形成的重要原因。肿瘤疼痛:或针刺如针刺,痛有定处而拒按,常在夜间加重,或痛不止;肿块:或位于肌表,或在腹内,可触到硬如石的肿块出血:血反复不止,血色紫暗或有血块,或已变黑,或已变黑,或已变黑,或已变黑,或已变黑,或已变黑,或已变黑,或变黑,脉细涩。
3、出现血热的症状。热证就是血分有热,或热邪侵犯血分所表现的证候。气滞血痕日久化热、热毒内盛、墨热蕴结等因素造成的肿瘤血热证的形态多是由于热迫血妄行所造成的。咳嗽、吐血、鼻阻、齿阻、肌阻、尿血、便血、妇女习经提前、量多、心烦、口渴、局部灼痛、舌质红、脉弦数或滑数。
4、出现血寒症的症状。血寒证是由寒邪凝滞、血亏不畅引起的证候,以妇科肿瘤比较为常见。临天见少腹痛喜暖,形寒肢冷,月经错后,卖漏挟血块,色暗,舌淡暗,苔白,脉沉王二涅等。
三、气血同病辨证。
血气同病辨证是对既有气的病证,又兼有血病证的辨证方法。气虚血痕、气虚血痕、气血两虚、气虚失血、气随血脱等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1、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畅,以致血运障碍的表现,表现为气滞和血痕,多因情志不舒,肝气久郁不畅。其症状是胸胁胀闷,走窜痛,急躁易怒,或兼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暗淡有块,舌质暗淡或见痕斑,脉涩等。
2、气虚血痕症:2、气虚血痕证既有气虚之象,又兼有血痕病证,多因久病气虚,运血不畅而逐渐形成的,即是气虚血瘀证。在胸胁部,不移不移而拒按,舌苔薄厚,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舌淡色或见猫子斑,脉沉涩。
3、气血两虚证:既有气虚的症状,又有血虚的症状,以肿瘤久病不愈、气血两伤、化疗、放疗、术后损伤机体气血等都会造成。其临床表现有:少气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形体消瘦、舌质细弱。
4、气虚失血证又称气不摄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和失血并见的证候,多见于肿瘤中晚期病人,多见于肿瘤中晚期病人。其临床表现为肿瘤增大,体倦神差,纳食不足,形态消瘦,面白无华,色晦暗无光泽,吐血、咳血、便血、崩漏淋漓不尽,舌淡暗,脉细弱涩。
5、气随血脱证指的是大出血时所致的阳气虚脱的症状,多是由于肿瘤中晚期,肿块浸及血脉,以致络突然破裂。症状为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则晕厥,舌淡白,有痕斑,脉微细欲绝。
四、津液辩证。
津是人体内各种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一般可归纳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止两种。
1、由于津液亏少,失去了润泽滋养的作用,就会出现干燥的症状,多见于各种肿瘤放疗后,或者是病人因汗、吐、下及失血后等症状。口干咽燥,口渴欲饮,唇焦鼻燥,小便短短,质干,舌红,苔少腻,脉细数。
2、水湿内停证是指津液输布、排泄失常所致的水湿内停证,以水肿为主要表现,晚期肿瘤病人因肺脾肾输布水液功能失常,或因肿块增大而阻塞或压迫经脉水道而无法循常道运行者。其临床表现是全身或局部不同程度水肿,小便短,气短,腹胀,纳呆,神倦肢困,舌淡胖黑,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3、痰浊凝聚证:指水液中浓度较高,质地稠厚凝结在脏腑、经络、组织之间的病变。痰浊凝缩证多为一个较长时间的渐进过程。其临床表现有局部包块、肿块、痰核凛痴、瘦瘤、乳癖等。